第二次論文指導2012.10.8(一)

2012121114:52

閱讀日記(僅記錄"唸"的時間)

10/8
老師家(報告)
10/9
整理與反思
10/10x 10/11
45分鐘9頁
10/12
45分鐘7頁
35分鐘
[~26(一)]  
10/13
55分鐘
[~40(二)]  
10/14x  
10/15
30分鐘
[~52(三)]
40分鐘
[~66(四)]
10/16  
25分鐘
[~83(五)]
10/17
35分鐘
[~101(六)]  
10/18
50分鐘
[~123(七)]  
10/19
25分鐘  
[~136(八)]
30分鐘
[~150(九)]
50分鐘
[~163(完)]
10/20
研討會
10/21
工作坊  
10/22 x 10/23
40分鐘
[~14]  
10/24
40分鐘
[~27(一)]
10/25
30分鐘
[~38]
10/26
45分鐘
[~53(二)]  
10/27
35分鐘
[~69(三)]  
10/28
40分鐘
[~93(四)]
10/29
30分鐘
[~106(五)]

10/30x  
10/31
40分鐘
[~124(六)]
11/1
50分鐘
[~145(七)]  
11/2
30分鐘
[~161(八)]  
11/3
40分鐘
[~180(九)]
30分鐘
[~198完]  

11/4
70分鐘
第一冊
[~40]  
11/5瀏覽
30分鐘
第一冊
[~101]
11/6瀏覽
30分鐘
第一冊
[~150]  
11/7x   11/8 o   11/9
一個多小時
老師家
理論課程  
11/10
閱讀與整理  
11/11
心得分享  
11/12老師家14:30
1.國編版的用意:希望教師隨時記錄閱讀或教學時的心得和困難與建議
   (1)課程目標與理念(2)活動設計的理念與原則並介紹教學指引的撰寫(3)如何使用並提供教學時原則性的建議~以學童為本位~課程活動上的設計按照學童發展上的認識,作原則性的設計!(皮亞傑的怎樣解題)~一個學童的學習成就,由教師&學童本身&家長三方共同合作
2.螺旋式課程設計:每一個活動都以前面的活動經驗為基礎,要求解決新的問題(重要!!!第一冊P7)
3.有多少-->分和合--->比比看--->比長短--->數到20(具體操作)
4.第一冊P9第三段(做為教學精神的根本)~補教老師最易迷失之處(期望學生發展出最有效率,最簡化的解題策略)~不能要求學生"模仿"!!!
5."編劇本"方式
6.第一冊P11的反省:一年級學童每學期的測驗,宜只做一次的紙筆測驗(總結性測驗),由老師口述問題,以免學童不了解題意,不做考試時間的限制,非格式化的作答,給予寬鬆的評分,真實情形(台中市永隆國小為例),反其道而行,有時學童無法瞭解題意,監考老師不給予題意上的說明,一大題一大題的錯誤,淚汪汪的回到補習班,有時想想大人"自以為是"教學有時真的抹煞了學習的熱情!
7.開始向學童學習,勇於嘗試,保持彈性,經常反省討論(第一冊P12)
8.唸1頁5分鐘的速率下(163+198)*5=1805分,扣除備課,工作,整理,感受,壓榨時間,不止讀一次!
9.培養學童自我檢查過程,驗證答案的習慣,這是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相當重要的態度(第一冊P28)
10.盡量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,說出其解決問題的方法,但不對學生的算法進行價值批判的討論,以學生掌握的方法為主(第一冊P33)
11.(好加在)目前只讀(唸)一二冊,逐字逐句,如按照原本的"量(到第五冊)",我真是口說大話&好高騖遠,唸的速度OK,只是要壓榨出更多時間!(10/13)
12.進行數學教學"勿急進",每一個概念與問題,"每一位"學童能具體操作及發表,不追求速率&不講求解題效率,讓學生一步一腳印的學習!(唸得比較快了,是因為對於文中的"名詞",已比較能順口)[第三單元]
13.正整數稱之為自然數的原因(第一冊P53~我也終於明白)~由兒童的感官進入"兒童的認知層次"
14.發現矛盾(第一冊P23)如有色盲的學生,教師宜慎選花片的顏色,避免選用綠色黃色或紅色.(當時覺得教師注意事項寫得"好細微"),但是(第一冊P60)用繩子複製長方體的長寬高,教師準備一個盒子,在其邊上標上黃綠紅三種顏色...ㄜ ...那此時若教師如有色盲的學生,應該要換別的顏色或方式實線虛線粗黑線
15.哇嗚~~~長方體之平行邊相等的概念~~~(第一冊P66)~~(第一冊P85認知結構)
16.教學活動地位圖,是一個教學功力深厚的呈現,如何承先啟後,讀完第五單元,發現不僅僅連接過去所學,還銜接了第二冊的教學概念於潛移默化中,尤其是讓學生"具體"的操作與表達,不強調策略,而是讓學童想到合理的解題過程,教學前進後退的過程中,讓學生經驗與體驗數學的潛在意義.
17.差別:
     (1)解題痕跡與解題記錄(第一冊P102~須再參透)
解題痕跡(第二五單元) 解題紀錄(第七單元)
性質 解題過程的中間產物 解題活動後,對解題活動的描述
功能 協助學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記憶問題 協助解決<累積一些類型的活動經驗>時的記憶問題


    (2)算式填充題與列式求解(第一冊P105)
    在時間順序上,算式紀錄是在解題活動後,用算式來描述解題活動與結果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列式     是在解題活動前,用算式填充題來描述問題情境
    (3)算式題填充題與心算卡的活動方式(第二冊P126)
        算式題填充題:強調題意的理解與解題過程的討論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心算卡:開始強調運算的速度
    (4)時刻:某一事件發生的時候(第二冊P146)
        時間:某一事件經過了多久
        時刻是刻度,時間是區間(第二冊P149)
19.等號的意義(第一冊P105):得到或變成
     10/20研討會的過程中發現老師曾整理出六種<等號的意義>:
     等號的意義(6種相等):運算相等、關係相等、定義下的相等、情境下的相等、全等、理論的相等(甯自強1995)
20.慢慢的瞭解<教學活動地位圖>,是為了引(領)導學生學習,從哪裡學習到哪裡,怎麼學?怎麼用?最重要的是:學生(你)怎麼會...,讓學生發表,透過發表進行思考與反思.教學最重要的:不是老師教了多或少,而是學生學得多或少,你(學生)怎麼會....[第七單元反思]~愈唸愈快了!是對於字面字詞皮毛認識還是漸漸瞭解編者的用意與心意呢?
21.再<幾點鐘>單元裡,談到因為尚未教<數到30>,所以在時間的判讀上不進行幾點半的教學(第一冊P124),但於<多多少>的單元中(第一冊P142)中,教師與學生各拿花片40個,此時又如何讓學生自行確認花片數?亦或者再交付給學生前,教師應先做好點數花片的事前準備?
22.第一冊P152與P153都是教學指引中的P149,
第一冊,學生成功的思考與發表,不比較解題策略與速度,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合理的過程和方法與結果,讓學生摸索與操作和討論,這是理想化的數學課程編排,因為國小數學老師並非專任,行政與其他學科的併行,讓教師對於教學的備課與時間,無法進行得如此充分與充裕,無論哪一個年級的數學課程,應由專任的數學老師進行教學.

10月20日(六)參加了第一次的研討會
嗯!該怎麼說?
我的論文即將對自己的反省?對數學教育的貢獻(能做到哪一部分?)四年級~在學童的數學學習上是第一個轉折點(老師曾提及三個:三升四年級&小六升國一&國二升國三),國小數學如果沒有打下基礎,國中數學要挽回學習頹勢不是不可能,只是要更大的心力與時間,研討會讓我看見了許多!更讓我知道要做更多功課(在研討會前)!因為一般的眼看!專業的心看!而我只是很用心的用眼看而已吧!最實質的收穫:
1.口條~不卑不亢&不急不徐
2.內容~實在(尤其是參考文獻的部分)
3.呼應~為什麼要做?做了什麼?如何做?希望做到什麼?企圖與目標明確!
最重要的是:做自己想做的+在數學"教育"能幫上忙=及格的論文吧!

第二冊
1.數學符號的發展經過許多年,而企圖在國小階段完成基本運算規則,也不宜太過躁進,序列性合成運思(第一冊)->累進性合成運思(第二冊起)->部分-整體合成運思(第六冊起),學童成長階段這麼多時期與學習任務,如課本所說的<淡化原則>(P7),尊重並保有每個學童的個別差異
2.教學活動的重心(1)瞭解題意(2)成功的解題(3)利用重演或口述的方式溝通解題過程(4)利用格式化的數學語言(算式)溝通解題過程(P11)
3.言行一致:如果學生使用添加活動,卻又記成10-8=2,則教師應引導其記錄成8+2=10,使其算式記錄能彰顯解題活動(P25)
4.(   )括號的介紹(P26)~看到(   )要填結果(P27),限於括號在等號右邊之類型(P42),加數未知的算式填充題只限於基本加法事實(P45)        
5.討論不公平的原因(P49)
6.(P116試做)
   (1) 1:1:根號2~3個~七巧板~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&正方形&平行四邊形
   (2) 1:2~2個~正方形&長方形
   (3) 1:2:根號5~6個~平行四邊形(2個)&等腰三角形(2個)&長方形,還有一個?

首次引入點(閱讀到第二冊第31時,發現自己對於各數學符號與數學概念的首次引入,未有留意,這是第二次閱讀將要整理的重點)()留待編碼用
(1)<0代表沒有的初步概念>(第一冊第二單元P26)
(2)<添加型&併加型&拿走型>問題情境(第一冊第二單元P30)
(3)<追加型問題情境>(第二冊P11)
(4)<(介紹)算式填充題的問題形式>(第二冊P13)
(5)<少多少>(第二冊P31)接縫了嗎?
()<高階單位十(拾)>(第二冊P70)
()<減數未知型~圖書館原有12人,出去一些人,後來剩下9人,問出去(     )人>~此類情境問題(第二冊P75)
()<50以內~兩數大小比較>的活動(第二冊P96)
()<印度-阿拉伯記數系統書寫規則的討論&介紹個位和十位的位名&經驗位值的概念>(第二冊P125)
()<第一次將"又十"的觀念用在錢幣上>(第二冊P136)
()<第一次出現5個一數的情形,第一次將""又五"的觀念用在錢幣上>(第二冊P137)
()<減數未知>與<運算符號未知>兩種算式填充題(第二冊P164)
()<算式題填充題記錄文字題的活動>(第二冊P165)
()<兩步驟問題>(第二冊P162)
()<關係性描述句>(第三冊P32)
()<全體已知,部分未知型>文字題(第三冊P35)
()<被比較量未知型>(第三冊P36)
()<倍的問題>(第三冊P54)
()<加法交換律>(第三冊P54)
6.名詞還是錯別字
   (1)<獨立>還是<獨力>(第一冊P8)
   ()< 簡約 >還是< 減約 >(第一冊P57)
7.各課程重視:
  ()從無規約到有規約(第二冊第三單元P58)
  ()
  ()
  ()
8.一字千金
  ()本課程~數學課程(第一冊P5),本冊~個年級上下冊,本單元~
  ()大數包含小數,小數包含於大數(P97)~<包含,包含於~專有名詞>
9.疑問:淡化處理原則的依據與理由(今11/1,"感覺"每次淡化處理的使用時機與因素,"好像"不同,會再整哩!)
    ()學童使用高階單位比較策略時(P126)
10.疑問:淡化原則[不強求其他學童理解或模仿](找到答案第二冊P183)
    ()P129
    ()學習算式的意義,不宜要求列式第一冊P105
    ()處理乘法符號第三冊P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