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談教養4月30

2010051821:24

賴聲川 丁乃竺
家就是劇場只期待孩子快樂
「相信孩子,等於相信自己」 兩女兒投入宗教與藝術 身教影響大

這個家庭很另類。說他們另類,不在於男女主人賴聲川、丁乃竺講的,「我們家不是道場,就是排練場」;也不在於「女兒從小在家看到的,不是演員,就是喇嘛」,而是他們對成功的定義:「孩子,我只期待妳快樂。」

 

打造「表演工作坊」、修習密宗都極有聲望的賴聲川與丁乃竺,家裡一直是劇場及宗教界人士聚集處。在極忙碌的生活與孩子共處,靠的是「真誠對待與信任」。

 

「相信孩子,等於相信自己!」賴聲川強調,這種信任並非盲目樂觀,而是「孩子會怎麼發展,都是我們生養的結果」,就算遇到困難,父母也要有信心他會克服,「相信因果,每一秒就會創造好的因,結好的果」。

 

大女兒梵耘青春期曾經叛逆,夫婦倆視為「尋找自我的過程」,從不鐵腕管制,如今梵耘已投入佛法十年,潛心程度讓賴聲川自嘆弗如;小女兒仙耘12歲立志畫卡通,經父母分析得失後決定赴瑞士念美術高中,現在在紐約視覺藝術學動漫。

 

夫妻倆並未刻意引導,孩子們卻都走上父母一生所繫,賴聲川認為與身教的自然表現有關。「我們不為孩子造橋,只給他們很多觀念的開放性,進而找到自己的路。」

 

為孩子講故事,賴聲川總引入各角度思考,即使是制式童話如「傑克與豌豆」,也不會說巨人一角是壞人,而是指出各角色需求,「人生本來就不黑白分明」:若是自編童話,更注入環保等觀念,讓孩子自然體會。夫婦倆面對掌聲或危機顯現的平常心,女兒也都看在眼底,「做給她們看,永遠比講給她們聽有效」。

 

把小孩當獨立個體平等對待,是賴聲川夫婦的基本信念。「好好跟小孩講理,他們都懂。」

 

賴聲川感慨,許多父母即使是對聽不懂的嬰兒,都用恐嚇口吻說話,如「再哭就打你」;他則認為孩子很敏感,梵耘六歲時,夫婦倆帶她遊歐洲、印度,事前約法三章「腳痠不能抱怨、環境髒亂不能顯現嫌惡,做得到才去」,結果她都做到了。

 

對孩子的尊重,也表現在創意的引導。「孩子有創意時,要幫他延展,不要腰斬或破壞。」賴聲川舉例,看孩子畫畫時,在旁指導、評論美醜、乃至問畫什麼,都是父母價值觀體現,容易造成孩子挫折;他發展出「跳前一步和孩子玩」的秘訣,比如孩子畫氣球,就問氣球會飄到哪裡,創意也就跟著氣球四處飛揚。如今仙耘每有創意困擾,仍愛找爸爸聊。

 

讓孩子順勢生長,不投射自己的期望,是賴聲川夫婦「看到孩子最大可能性」的辦法。他們只希望孩子追尋到人生真正的快樂,一種恆久、懂得欣賞人生及萬物的快樂。

 

不講童語 才是真尊重

 

去年初賴聲川大女兒梵耘結婚,對象是父女倆共同的上師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姪子,婚後住印度;今年初梵耘帶著六個月大的女娃娃回台探親,丁乃竺笑嘆「耘耘生孩子後,變了好多」,梵耘也在生子後更體會,「爸媽對我的影響真的好大!」

 

長相甜美靈秀的梵耘,曾歷經「看什麼都不順眼」的叛逆期,成天只想往外跑,父母即使只問「妳最近很常出去喔」,她都立即頂撞,爸媽卻都鮮少回吵,寬容到連朋友都問她「妳會不會太自由了」;如今她才悟到,「爸媽不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負面情緒,真的好重要」。

 

梵耘說,以她當時的好強個性,要是父母阻攔,她一定更反彈,然而他們卻只是給予最深的信任。「那種態度,讓我覺得我很被相信、我是OK的,事實上,我也知道我不是壞小孩啊!」

 

回想父母的開放與信任、不隨意打擊,梵耘覺得那為她建立最根本的自信,感受自己的無限可能,看到世界的美麗。父母身教也深深影響她,「我媽媽很有佛性,即使生病也坦然面對、不訴苦,這都讓我減少對人生的恐懼。」現在她當了媽媽,也希望給孩子同樣的禮物。

 

爸媽對孩子的尊重,梵耘更自小就體會。她兩、三歲就發現爸爸從不用咿咿呀呀的童語對她說話,「把我當獨立的人」,什麼事都好好說明。現在她帶孩子也用同樣方式,有陣子她沒法餵母奶,認真請娃娃幫忙改喝奶瓶,結果娃娃第一次就喝掉整瓶奶。

 

賴聲川、丁乃竺「真誠對待孩子,他們都會知道」的教養理論,都在不言中傳遞給孫輩,梵耘說得動容:「要不是爸媽,我不會對生命不再恐懼」,她期許自己還能更坦然,就像心經說的,「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」。

 2010-04-30/聯合報/AA6/教育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