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步一腳印

2008091814:07

一步一腳印,已經像一個代名詞,它意味著永遠的打拚精神。

英文

Every step leaves its print.

To work steadily and make solid progress.

這一集真的很令人感動

台東有一個爸爸,為了2個孩子,決定辭去工作,回家陪孩子玩,沒想到隔壁的孩子,也都陸續聚集過來,可見得孩子,多麼需要陪伴,而陳爸家的庭院,最多曾經擠過58個孩子,一起聽他講故事。

怡婷:「好累喔,就想說,這樣就放棄,怎麼騎花蓮?」

不服輸寫在臉上,今天自行車隊裡,怡婷是唯一的女同學,沿著台11線,冒著小雨,這只是牛刀小試,接下來,他們要挑戰花蓮。

知道鏡頭在拍,怡婷皺著眉頭使勁的踩,更不想放棄了,只要其他同學能,她也想跟上。怡婷:「速度加快,好累跟不上。」

這一堂自行車極限挑戰課程,目的是教孩子「不服輸」,怡婷學的不錯,一路帶著他們的是阿元哥哥,放下北部銀行的工作,跑來台東陪伴孩子,沒有薪水,倒也樂在其中。鄭賀元:「彥諦帶隊,不能慢於我,身體不適要講。」

阿元自己也在學習「不服輸」,他的不服輸,是要克服現實,讓沒有機會好好學習的孩子,生活上,都能夠像騎自行車,迎頭趕上都市的孩子。

每天下午4點半,自行車隊準時上路,隊友換來換去,路線每天不同,但終點站沒變過,就是這個小倉庫;阿元哥哥和這群孩子一樣,都是被這裡的氣氛,吸引來的。

一趟台東之旅,阿元認識了這位,願意陪別人孩子讀書的人,是他,教阿元不服輸的精神;讓阿元也加入付出。鄭賀元:「剛開始給予的心態,中間好玩,現在跟團體成長,沒有薪水,這是價值。」

讓阿元認識「價值」的這個人,孩子們叫他「陳爸」;某個程度上,他真的很像爸,又是怕孩子餓著,又是怕孩子學壞,還要操心大家書讀了沒,這裡的孩子,學的速度不一樣,但是進步看的到。

結束自行車挑戰,他們早就拿出書本,自己做收心操,等待「放飯」;孩子跟陳爸的互動,更像是朋友,有的孩子,陳爸可是看了好幾年;原本只是陪他們讀書,陳爸卻發現總有孩子,程度跟不上,最後放棄,沒別的辦法,陳爸乾脆自己當起老師。

陳爸陳俊朗:「這種考題不多,但是會有,明顯知道外來語,英文、日文都算,像是壽司。」

這兒有半數的孩子,幾乎都是單親,再婚家庭或是隔代教養;陳爸說,自己很像寄居蟹,讓孩子暫時依靠,等他們終於可以獨立,靠自己生活,他的任務才算完成。

陳爸陳俊朗:「孩子心中有愛的箱子,當被掏空,他不知道怎麼愛別人,會充滿仇恨,也許因為我,因為幹部,其他活動,把愛的箱子裝滿,他就會到處去愛人。」

這也是為什麼,陳爸願意放棄工作,沒拿半毛錢,在鐵皮屋倉庫裡,揮汗如雨;國、英、數、自然,通通包辦。不過其實剛開始,大家跟陳爸學的卻是音樂課。

只是在自家庭院,教大兒子彈吉他,沒想到,笑聲、歌聲、吉他聲,吸引不少鄰居的孩子。陳爸陳俊朗:「聽的人越來越多,有人走進來,問我可不可以學。」

就這樣,庭院成了音樂教室;這群孩子,練的很認真,還開始自己創作。阿桂唱自創曲「大帥哥」:「我要下車了,發現她在對我拋媚眼…,才發現她是鬥雞眼。」

不是自己做的歌,其他孩子也能隨性跟著合聲;不唱口水歌,他們花時間創作,陳爸說,這是音樂排毒課,要排掉孩子心裡「沒自信」的毒;光復跟著陳爸學吉他,也好幾年了,現在他已經有自己的樂團。

有了陳爸教的吉他底子,光復擔任樂團貝斯,而團裡的主唱陳誠,卻跟光復有一段不「打」不相識的過去。「小董事樂團」貝斯洪光復:「以前是打架認識的,欺負他表弟,就叫陳誠來啊,要打架啊,要PK,帶很多人,剛好要打球,遇到陳爸。」

遇上陳爸,真是沒輒,PK沒成功,卻發現彼此都玩吉他,意外成為朋友。回頭想想兩個卑南族的大男孩,提到陳爸,臉上多了一分感性。「小董事樂團」主唱陳誠:「如果沒有玩音樂的話,現在的我,變成什麼?應該也是不知道幹嘛,無所事事。」

當年2個差點互看不順眼,大打出手的小男生,因為陳爸,現在已經是「小董事樂團」獨當一面的創作者,未來想挑戰「海洋音樂季」的音樂大賞。

同樣因為陳爸,臉上多了感性線條的還有秀珍,她是兩個孩子的媽;為了家計,她得出門工作,回到家,還要趕快把家事處理完;她說只怕2個孩子學壞,讀書的事情,有時候怎麼逼,倒不如順其自然。

學生家長秀珍:「以前我們讀的,真的跟現在差很多,阿元真的謝謝你。」鄭賀元:「沒關係啦。」

過去沒有陳爸跟阿元,秀珍功課上,能給孩子的幫助,實在有限;家裡2個小毛頭,放學後,就在外頭跑來跑去,秀珍知道,但也無奈,該怎麼管教兒子?秀珍其實也在摸索。學生家長秀珍:「父母怎教,我就怎麼教,可以講嗎?吃鞭子,打屁股啊。」

確實2個兒子也夠搗蛋的了。學生家長秀珍:「(打電話來說)『媽媽,哥哥不給我騎車』『媽媽…弟弟又怎樣…』『媽媽…』,2個超會吵的。」

兒子在家吵鬧還算小事,有時候,出了狀況,秀珍都要到傍晚下班,才會知道。學生家長秀珍:「遲到不敢去學校,餓肚子,不敢去學校,回來才跟我講,我覺得好可憐我們的孩子,可以餓一整天,自己生的孩子丟著,沒辦法,想到那次,我就想流眼淚…。」

現在小毛頭,下課就往陳爸那跑,有人照顧吃飯和讀書,秀珍也終於能放心工作。學生家長秀珍:「『謝謝你們教我,怎麼愛我孩子』我是這樣跟他們(陳爸)說,他們愛心比我用的更多,不知道怎麼講,怪自己啊,為什麼不讀書,當然要工作,沒工作要吃什麼?」

過去以為不打不成器,秀珍媽看到孩子,不再搗蛋,還會自己讀書,才發現愛的教育也管用;其實,陳爸自己也有比騎自行車挑戰花蓮,還辛苦的任務。

過去他以為,要工作、要賺錢,才能給孩子幸福,長期忽略家庭,得不到太太諒解,就連大兒子彥翰看自己的眼神,也不友善,婚姻面臨危機。

陳爸陳俊朗:「5歲,他跟哥哥和媽在屏東,堅持回台東,一個5歲的小孩跟媽說『爸一個人,所以他堅持陪我』。」

突然意識到,兒子想爸爸了,過去幾年都沒有好好陪兒子,陳爸決定辭掉工作,接兒子回到台東建和社區,一方面準備考書記官,一方面,陪兒子讀書,彈吉他,也談心事。

花了好長一段時間,大兒子對過去幾年,父親不在身邊這件事,終於比較釋懷;開始跟著爸爸學習慢慢的,路過的孩子也加入了,只有高中畢業的陳爸,決定拿出國中、高中課本猛K,想辦法,用自己的方式教兒子,也教社區的孩子。

陳家庭院突然壯大起來。陳爸陳俊朗:「這裡是看書、打鼓、吉他、雙節棍區。」

庭院還一度湧進58位孩子,靠路燈讀書、彈吉他;大兒子考上高雄的高中,讓這群在庭院打拼的孩子,也振奮起來,他們也有希望,但是陳爸考書記官,第四次落榜,只差0.25分;每次陳爸的考前衝刺,孩子們比自己考試還難熬。

陳爸陳俊朗:「空等一個月,門關起來,看到一堆小蘿蔔頭,叫『陳爸』,當你有1個、2個孩子,不怎樣,當你有10個孩子,責任加重,當你有幾十個,心情不一樣。」

這種不一樣的心情,讓陳爸決定留下來陪孩子,還成立書屋。陳爸父親:「這些孩子都認識我,我還沒認識他們,全部的人,來這裡的孩子...,他們如果來這裡打鼓,把椅子當鼓來打,他們吉他抱著,就彈了起來。」記者:「以前最多有幾個孩子?」陳爸父親:「最多喔大概有10多個吧。」

有了家人的支持,陳爸說這是他最問心無愧最滿足的工作;現在倉庫就變成了書屋辦公室,夏天鐵皮屋的溫度可是飆到42度呢,陳爸開始研究加裝灑水器,開個通風小天窗來降溫。 硬體上的困難還好解決,部分原住民家庭,看到陳爸介入,教自家小孩,不太能接受。

陳爸陳俊朗:「我是漢人用客觀角度,去看他的問題,事實上,對我來講,我們照顧孩子,根本沒有族群的區分,跟原住民相處最大困難是,他們的那種排外,他們的排外,是保護自己,那是長期許多,社會現象所造成的。」

幸好,孩子的進步,讓有些家庭也學著接受,書屋成立2年多,陳爸還創立了台東教育學會跟知本國中合作,推動攜手計畫,今年有8個社區加入,一個學期的時間,知本國中孩子的學測,就比去年高10分,甚至有跨區就讀的學生家長,乾脆把孩子轉學回來;陳爸的書屋好像一個轉軸,轉動了當地的家庭、學校和孩子。

陳爸在台東做的事,的確是令人感動,還好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民間團體感覺到這個問題,就像陳爸一樣,投入陪伴孩子的工作,因為他們知道,這決定孩子未來的競爭力